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國務院《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12月13日上午,我校和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大學、龍門石窟研究院,在洛陽市聯合主辦“龍門石窟數字化保護與修復”學術論壇。我校校長梁留科、黨委副書記宋文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明全,西北大學教授耿國華,龍門石窟研究院副院長陳建平等 2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
梁留科在致辭中介紹了我校在河洛文化、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二里頭遺址和夏文化研究的成果。他表示,我校高度重視此次學術論壇與簽約工作,期待各方能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修復、石窟寺遺址體系研究、國家重大項目聯合攻關等多方面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實現龍門石窟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共用。
周明全作了“信息時代的文化創新—從兵馬俑復原到非常秦腔”的報告,他表示,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使得文物保護方式多了起來,運用數字化保護手段,借助數字化采集數據實現文物本體虛擬展示及模擬修復,可以實現“文物活起來、走出去”;耿國華作了“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創新發展”的報告,并介紹了西北大學在古人面貌虛擬復原、復雜外觀文物數字化、破損破碎文物虛擬修復等領域的研究進展;陳建平作了“龍門石窟數字化工作回顧與展望”的報告,闡述了數字龍門的工作宗旨及發展理念,介紹了龍門石窟研究院近年來在數字資源庫建設、虛擬復原及展示應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提出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合保護、研究、考古、管理、展示工作為一體的數字龍門構想;梁留科作了“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研究體系構建的設想 ”的報告,介紹了近年來石窟寺保護與研究的背景,中原地區石窟寺概況和洛陽師范學院相關研究的優勢,提出了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研究體系的構建設想。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龍門石窟數字化保護和修復”“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探索文物保護長效機制”三個方面內容進行了研討交流。
我校和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大學、龍門石窟研究院共同簽署了《龍門石窟數字化保護與修復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四方將本著資源共享、長期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則,充分發揮各方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優勢,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為龍門石窟數字化保護與修復提供智力支持。
學術論壇現場
簽訂合作協議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留念
校長梁留科致辭并作報告